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八上反切毗至切頁碼第267頁,第13字續丁孫
比密也。二人爲从,反从爲比。凡比之屬皆从比。
夶古文比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(夶)蓋从二『大』也,二大者,二人也。」孫海波《甲骨文編》卷八:「卜辭比从一字。」
蔣注王筠《說文釋例・彣飾》(p485):比之古文,案當作芘,故《玉篇》作芘。若如今形,無緣作芘也。仍是比字,加兩畫耳。如㕛字古文,蓋仍是兩又,分重竝耳,加兩畫以爲飾也。《集韻》比之古文作夶,知所據《說文》同今本,卽知《玉篇》所據之不同矣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十五反切并止反頁碼第686頁,第4行,第1字述
密也。二人爲从,反从爲比。凡比之屬,皆從比。
鍇注臣鍇曰:「相與,周密也。《國語》司馬侯曰:『罔與比而事吾君矣。』又曰:『君子亦比乎。』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686頁,第6行,第1字述
古文比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八上反切毗二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542頁,第1字許惟賢第676頁,第5字
密也。
段注今韵平上去入四聲皆錄此字。要宻義足以括之。其本義謂相親密也。餘義俌也,及也,次也,校也,例也,類也,頻也,擇善而從之也,阿黨也。皆其所引伸。許書無篦字。古衹作比。見《蒼頡篇》、《釋名》、《漢書・匈奴傳》。《周禮》或叚比爲庀。
二人爲从。反从爲比。
段注猶反人爲匕也。毗二切。按四聲俱收。其義本一。其音強分耳。唐人詩多讀入聲者。十五部。
凡此之屬皆从比。
古文比。
段注按葢从二大也。二大者,二人也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(近代)朱一朋比。
錢一密也,朋比之訓乃是其本義。
白话解释比,相从密切。两人相随构成“从”字,反写“从”字遂成“比”。所有与比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比”作边旁。夶,这是古文写法的 “比”字。
字形解说甲骨文之、,像二人屈體相暱,會以夫妻耦合之意(《文字析義》,P.15)。金文二例,與甲文之形方向相反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戰國文字二例,承自金文之形,甚為明顯。篆文分別將二人之手拖長,不免失形。隸書二例:一承自篆文,二人之手不和身長相等,一則訛變作,楷書則沿之以定體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由二個人字構成,又和人字沒聲音關係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。《說文》古文以兩個(大)構形,而大之本義是人,所以之構形,和「比」同意,也屬同文會意。
比字的相关索引#书籍索引1汲古閣本第527頁,第1字2陳昌治本第675頁,第4字3黃侃手批第513頁4說文校箋第344頁,第4字5說文考正第324頁,第11字6說文今釋第1175頁,第2字7說文約注第2004頁,第1字8說文探原第4130頁,第2字9說文集注第1736頁,第2字10說文標整第209頁,第8字11標注說文第336頁,第7字12說文注箋第2779頁,第1字13說文詁林第8275頁【補遺】第17239頁14通訓定聲第2333頁,第3字15說文義證第710頁【崇文】第2837頁16說文句讀第1101頁17說文新證第649頁,第1字18古字詁林第七冊,第482頁,第1字19古字釋要第789頁,第4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