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献初
男,1956年生,湖北咸宁人,文学博士
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
【原文】日 rì 月 yuè 盈 yíng 昃 zè
【译文】太阳有正斜交替,月亮有圆缺往复;
月yuè
甲二二五 前四·四六·一 粹六五九 盂鼎 说文小篆 韩仁铭 颜真卿
“月”是象形字。《说文》:“月,阙也,大阴之精,象形。”本义指月亮、月球。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彼月而食,则维其常。”阙,缺,指亏缺。月的常态是缺而不满,故训“阙”,徐锴《系传》:“十五稍减,故曰阙也。”“月”上古音为疑纽月韵,“阙”为溪纽月韵,声近韵同,为声训。《释名》:“月,缺也。满则缺也。”月为阴之极,故又名“太阴”。《甘石星经》:“月者,阴宗之精也。”小篆“月”作 ,段注:“象不满之形。”徐灏《注笺》:“古文作 ,见明篆下,钟鼎文作 ,象上下弦之形。日象圜形,故月象其阙也。小篆相承作 ,取字形茂美耳。”张舜徽《约注》:“月之形阙多圆少,故汉人以阙解之。其初形盖本作 ,后以图绘繁难,乃外作 形,中注一点为 以象之。其字形变易之迹,与日同例。”甲骨文“月”作 甲二二五、前四·四六·一,金文作 盂鼎,皆像亏缺不满的弯月形。小篆“月、肉”字形相近,作偏旁多有混用的情况,比如“肝、脏、胃、肾”等字,构形皆不从月而从肉。《正字通·肉部》:“月,肉字偏旁之文。本作肉,石经改作月,中二画连左右,与日月之月异。”
古代以月计时,故“月”为计时单位,古人分一年为十二个月。农历,从朔至晦为一月。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,三年加一闰月。阳历,大月三十一日,小月三十日;二月平为二十八日,闰则为二十九日。农历置闰于月,阳历置闰于日。月相在不同的日子称呼不同,第一日为“朔”,二日为“死魄”或“旁死魄”,三日为“哉生明”或“月出”,八日为“恒”或“上弦”,十四日为“几望”,十五日为“望”,十六日为“既望”或“生魄、哉生魄”,十七日为“既生魄”,廿二、廿三日为“下弦”,最后一天为“晦”。朔后月明渐增,月魄渐减,故谓之死魄。反之,望后月明渐减,月魄渐生,故谓之生魄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以闰月定四时,成岁。”孔传:“一岁十二月,月三十日,正三百六十日,除小月六为六日,是为一岁有余十二日,未盈三岁,足得一月,则置闰焉。”“月”也指每月,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月攘一鸡,以待来年,然后已。”月亮借助太阳发光,故“月”也指月色、月光,唐杜甫《梦李白二首》之一:“落月满屋梁,犹疑照颜色。”“月”也指像月亮一样的颜色或形状,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太一祝宰则衣紫及绣。五帝各如其色,日赤,月白。”妇女怀胎一般是按月计算的,故“月”又指妇女怀胎的月份,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无灾无害,弥月不迟。”郑玄笺:“终人道十月而生子,不迟晚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