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、冬至等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,就是在提醒人们不忘根本,从而使得尊宗敬祖,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。
树高千丈,落叶归根。万里江水,源起何处?世间万物皆有根本,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?若是连自己的祖先是谁都不知道,岂不有负先人养育之恩?古往今来,游子不管漂泊多远,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,年愈八十的贺知章时隔五十载回到故乡时,不禁发出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的无限感慨;17岁的王维在离乡背井求取功名之时写下了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千古绝唱;客居洛阳的张籍更是在秋风萧瑟之际,咏叹出“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”的惆怅凄凉。
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自己的亲人,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,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,这就是谱。因此,从一定意义上讲,家谱就是“根”的代名词,是中华儿女归根敬祖的信仰,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“身份证”。因此有了谱书,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,才会得以记载以便代代延续。
曾经听闻有些热爱旅游的年轻朋友会说:“日本人有修养有素质有礼貌”,“英国人有绅士风度”,小编只想“呵呵”。因为他们都忘了,中国才是礼仪之邦。而且不知道早了欧洲多少年。不仅如此,近年来在中华国土上,“崇洋媚外”的思想盛行,尤其以90后,00后极为严重。这也许就是现代教育中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品德教育的结果吧。
小编很喜欢易中天先生说的一句话:“有了家谱,做人才有谱”。个人靠不靠谱,和自身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,而家谱中那些代代相传的家训,当今很多年轻人看起来会觉得教条主义,枯燥无味。但多年以后,也许会发现,那些“教条”确是字字箴言,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导航。
而那些千古流传的孝敬老人、忠君爱国、勤俭节约等优秀家训都是出自一套精心修撰的家谱。你还能说家谱不重要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