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我们汉语言文字的一种独特运用,说是“声律启蒙”,其实不仅仅启蒙了声韵格律,对出来的对句中包罗万象,各种天文、地理、花木、鸟兽、人物、器物等的虚实概念、实物都有涉及。而且每一条文本,都是从单字对到双字对,然后三字对、五字对、七字对到十一字对,由简及繁,声韵协调,琅琅上口。文句长长短短,节奏活泼,这就避免了单调重复,如歌如诉。这就比通篇都是三言、四言的《三》、《百》、《千》之类有韵味多了。
况且,对对子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虽然并不常用,但是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,是我们的文脉,即使在今天的现代汉语当中,也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。如此说来,声韵格律这样的知识,属于我们应该了解的基础修养。
为什么要学声律?
我们现代人学习汉语的声律知识,是为了作诗吗?
至少要学会读诗吧?现代诗姑且不论,我们打小谁还不会背个“床前明月光”?
至少至少,我们也得知道,诗是要押韵的吧?
押韵
该怎么押韵呢?
现在,我们从小学的都是汉语拼音。这套方案,到现在也就几十年的历史。古人写诗作对,用的是所谓“平水韵”。
这是唐人就在用的一套音韵,到宋金时代,被两个籍贯山西平水(现在的临汾)的人给总结、归纳为106/107个韵部(稍有差异)。严格规范的格律诗写作,都是要按“平水韵”,从每一个韵部中挑选适当的文字来作为韵脚的。只有这样押的韵,才符合写诗的规矩。
怎么记忆每一个韵部里都有哪些字呢?生背吗?当然不如串成朗朗上口的对句来得方便。
可是“平水韵”有106个韵部,《声律启蒙》中却只有30个部分(分为上下两卷)。这是为什么呢?
平仄
对“老外”来说,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,就是声调。普通话有四个声调,分别是“第一声”、“第二声”、“第三声”、“第四声”。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名称,分别为“阴平”、“阳平”、“上声”、“去声”。其中,“阴平”、“阳平”,都是平声,而剩下的“上声”和“去声”,发声“不平”,“不平”就是“仄”。所以,在现代汉语当中,一声、二声是平声,三声、四声是仄声。
但是古汉语并不是这样。古汉语也有四声,只是这四声是“平上去入”。“平”,自然就是平声,“上去入”就是仄声。这跟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,就是多出一个“入声”。现代汉语已经没有“入声”的发音了,但是那些曾经的“入声字”并没有在汉语中消失。相反,其中的很多字对于我们来说,都是常用汉字。我们一直还在用它们,只是他们的发音发生了改变,被归并到了前面的三个声调当中。
这种现象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,1000年前的人写诗的时候,就已经跟古韵不一样了。正因为如此,才会有韵书的出现。
想要像古人一样写诗填词,必须得按古人的音韵、平仄来写,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读、写诗词的障碍。因为格律诗一般都是押平声韵的,押仄韵的非常少见,所以平声韵部相对更常用一些,故而我们现在看到的《声律启蒙》的最常见的版本,都是只包含了30个平声韵部,分为上下两卷,就是“上平声”和“下平声”。
那么,了解了押韵和平仄就会写诗了吗?
当然不是。要学会对句啊!
对句的规矩
对句,简单来说,就是什么对什么。这是汉语独特的魅力之一。
对句的规矩可多了,主要来说有这些:
字数相等。上下两句要字数相等,还要断句一致。除非要达到某种特殊效果,上下句一个字也不能多,一个字也不能少。
词性相对。讲究“虚对虚,实对实”,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数量词对数量词,副词对副词,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。
平仄相拗。上下对句的关键位置上的字,平仄要正相反。
句法相同。上下句内容要相关,意义要能衔接得上,但是又不能重复。
规矩好像很多,但正是这样严格的规矩,造就了汉语言文学的格律之美。
除了以上这些规矩,《声律启蒙》里还能学到点啥呢?
典故
古人诗词中有大量的用典,比较常用的典故,在《声律启蒙》当中都有涉及。每个典故都是著名的故事,在中华文化当中占有一席之地,对学习它的幼童来说,这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、价值观、历史、人文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启蒙。
意境之美
《声律启蒙》中用的字词都是优美的汉语,描写的意境,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写来入诗的场景、意象,其中寄托的是中国古人与天地和谐、与万物共生的生活理念。多接触一下这些内容,总比背一堆枯燥的凑字文强吧?
总之,如果现在的孩子准备从幼年时期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的话,我的意见是:不妨从《声律启蒙》开始。学习它,既认了字,又听了声,顺顺耳根子,磨磨嘴皮子,不知不觉间就学会了汉语文中的精华,何乐而不为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